【方案】论中国绿色建筑30时代下设计院的真实生产需求及解决方案(浦实)
2019年是很重要的年份,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9)已于8月1日正式实施,代表着我们中国的绿色建筑将进入一个3.0全新的时代,政策的颁布不仅仅是代表一个新规范的诞生,回顾近年中国的绿建设计发展步伐、细读绿建标准的章节我们清晰的发现,绿建3.0时代对设计院的绿建生产提出了包括项目生产模式、人员基本素质、技术软件储备等多方面“质”的改变。山东、陕西、山西、江苏等各10个省市住建厅、局在8月1日后,陆续发文执行新国标,同时海南、上海等地结合本地情况,或给出后续政策时间表,或结合本地情况出台了相应审图评审文件。整个中国设计界将在未来几年内的绿建生产环节进行强势转型升级。
中国绿建自2006年第一版绿建标准开始,各个设计院及相关机构就开始了漫长的磨合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似乎设计院也找到了对自己最合适的绿建生产模式。
1、全外包:和第三方咨询等机构合作。中国设计院受传统体制及生产模式习惯,长久以来并未形成从高校至设计院实际应用的绿建人才体系。设计院迫于市场的强条需求,不得已进行绿建项目外包,也成为大部分设计院解决实际问题的首选。但随着近几年绿建施工图审查迅速严格话,外包的成本与日俱增,且挣不到经验。常规工作与大额的成本支出成为压在大部分设计院心头的一块顽石。
2、半外包:本院主导,部分报告和第三方咨询等机构合作。中国设计行业的精英领域数量众多,在平衡多方性价比(主要是投入产出比)后,不少设计院会将一些本院还未购买相应软件,或者自己做耗时大回报少的绿建小项目进行外包。从绿建咨询角度看,如果有丰富的绿建经验,对于相应的分点的舍取拿捏准确,这部分成本是不用过多占用生产时间的那么缺少丰富的经验及长期的顾问就成为其发展必要因素了。
3、独立完成:本院软件与人才配置足以支撑常规绿建工作。能以第三种模式完成绿建生产的可谓设计行业中精英中的精英,通过何种方式能在原有基础上再次提高自身效率,优化大院内部绿建所和各综合所的绿建生产关系和流程,成为这些大院关注焦点。
小结:设计院的传统绿建生产模式发展至今有迫于无奈的因素,伴随新国标的实施,设计院迫切地需要改变。采用性价比最高成本最低的方法理清生产障碍;对团队全员进行系统培训及案例经验细读;找寻终身绿建顾问以随时协助解决生产问题;能大幅度优化各专业配合优化绿建所及综合所生产关系等就成为现在中国设计院一直想解决的焦点与难点。
第一,响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国标将绿建评价体系更新为五大指标体系。
影响:以人为本的硬核改变了评价体系的构架,对于之前还没有自己独立做过绿建项目的设计院来讲,从零起步到可以独立完成无疑是个巨大挑战。怎么样才能解决人才需求问题?
第二,重新定义绿色建筑术语,不是单纯地从“四节”方面来强调,现在保护环境和健康舒适的空间是互相平衡、互为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影响:绿建术语的改版不仅仅是定义的变化,更是对多专业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以往只需要建筑专业扛旗的模式,在新规范面前已经不适应,多专业的技能培训绝不能成为绿建生产环节的绊脚石。怎么样才能解决多专业协同提供培训问题?
第三,重新设定了新的评价阶段,设立基本级。是国家强制性规范的一些强制性要求,这是国家强行推广的。
影响:基本级是国家强制性的项目等级,虽然不属于正式绿建标识范畴,但已经包含了数量众多的绿建控制项。原先非常多设计院认知中“配合甲方的需求做绿建”的思维模式就此可以退出历史舞台。绿建常规性生产工作就在当下。怎么样才能解决设计院生产常规绿建工作?可否通过软件方式迅速解决?
2006版,绿建标准采用调控法,对于不同星级满足条文数进行把控统计;2014版考虑不同条款的重要性不一样,规范给与权重概念;2019版则变成绝对分值累加法,所有 得分累计既得总分。
影响:总条数的减少,控制项的大幅度的增加,增大了设计院绿建中得分难度。针对不同的项目采用最为合理的绿建技术,是建立于有大量绿建项目累积的绿建经验上的,缺少足够绿建经验的支撑成为设计院在新规中取分的硬伤。怎么样才能解决经验匮乏的问题?
提高了绿色建筑的性能,推进绿色建筑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更新和提升了建筑在安全耐久、节约能源、节约世界资源等方面的性能要求,提高和新增了对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健身设施、垃圾、全装修、全龄友好、服务等方面以人为本的要求。
影响:性能参数的提高,直接牵扯建筑建材、构件的尺寸、设备选区等相关元素的改变,个别的会影响标准的改变。对于新的判定标准,设计院又将有一个痛苦的适应期。如何快速解决规范性能提高所带来的计算问题?
产品的质量应该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而且全装修的具体的规定里面我们是针对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做了一个区别的对待,像住宅建筑要求我们内部的墙面、顶面、地面全部铺贴完毕,厨房、卫生间要安装到位,这是对住宅建筑的要求。对于公建来讲,从交付到出租这个期间全部铺贴粉刷完毕,水暖电全部安装到位,达到全装修的要求。设计院是否有室内专业有关人员也会成为考量的一点。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显而易见,传统设计院的生产模式慢慢的变成了阻碍设计院健康有序发展的瓶颈,适应市场真实需求而合理进行改变升级,才是设计院当下乃至以后领导层考虑的重中之重。接下来,笔者将于近期陆续更新破解之道,供业内同僚交流探讨。